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建筑设计和历史意识

建筑设计和历史意识

发表日期:2020-08-13 文章编辑:苏州贝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786

  我们走在时代的最前方。。当我们必须打破那遏止我们成为不能者的神秘大门的时候,回顾过去有什么用呢?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在昨天死去了。今天我们生活在绝对之中,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永恒的普遍的速度 。

                                

                                                                                  ——《未来主义宣言》

  一

  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愈要变革,因为陈旧的东西太多,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愈是难以变革,因为习惯的力量太强。这样,不变革国家会因为缺乏新鲜的活力而变的衰弱,而太剧烈的变革又易同强大的习惯力量发生强烈对抗而使变革的前景变的扑朔迷离甚至夭折。这是一门极难把握的艺术,它需要大的艺术家。


  不论怎么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关于这一点,培根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


  最出色的变革者,不会是对传统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者,而是对传统有深刻了解者。

    尼采对天大喊:“上帝死了!”


  中国建筑界就需要一个柯布西埃式的狂飙人物,来向我们大喝一声:“在建筑中,古代的结构基础已经死亡。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乎合乎逻辑的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二


  我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必要讨论什么体现建筑的历史文脉,神似与形似,什么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些问题日本早在丹下健三时代就争论过了,而我们却还在这里喋喋不休,搞什么联名上书。小日本到底有经济头脑,不愿在这方面多废唇舌,瞧瞧丹下健三说的“我在口头上常说尊重各国传统设计,实际上只是把日本建筑直接建到某个国家,即使提到各国传统,主要也是由气候和风土引起的。”


  我们不必担心国人没有历史意识,正好相反,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向强烈的很,强烈的莫名其妙,一个劲的嚷着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之路,那么所谓的中国特色就是动辄《营造法式》或者《古典柱式》,这叫特色吗?这叫落后。


  君不见一部欧洲建筑史,波澜壮阔,罗马的柱廊在蛮族的劫火中倒下去后,从废墟里在生出来的却是哥特教堂的尖塔。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刚刚把柱式运用的圆熟,巴洛克就一阵风把柱式的规范统统打破。古典主义者还没来得及造起几个真正严谨典雅的建筑物,洛可可的室内装饰就映衬着贵夫人们的身影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而兴起的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一完成历史任务,平地一声雷,19世纪中叶,出现了水晶宫。


  对比之下,中国有什么呢?口口声声历史大国,那我们的建筑史有什么呢?《营造法式》问世后的几千年来,中国建筑风格几乎原封不动地被历代匠人所承袭,充其量只是在原有的形制上加上几层多余的斗拱。


  我很尊敬梁思成先生,如果没有他,中国现代建筑可能要晚起步好几年;就象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但是也正是因为毛泽东,中国才会经历十年文革浩劫。梁先生呢,本应该从国外带回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却在传统和国粹中纠缠不清,他随手画就的一张中国未来建筑想象图让中国建筑界顶礼膜拜黯淡到如今还没走出怪圈。


  他让我想起了林琴南,用文言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许多新文化的追随者都因林的小说的启蒙而学了外文,因学外文而放弃了文言文,文言文外的大地那么广阔,他们变的义无返顾。林琴南愤怒了,转而声讨新文化运动。林琴南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既是窗户的开启者,又是大门的把守者。


  这同样也是建筑的悲哀,梁先生的想象图使得我们的历史意识只剩抄袭历史的一鳞半爪。


    当后现代的历史文脉论传入我国,抄袭者似乎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之所为是要截取历史的符号和信息,在建筑中体现历史意识”,可惜他们只学到了后现代的皮毛,就来不及的要出丑卖乖了。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使用价值,也有表现艺术的价值。用非传统的方法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法组合熟悉的东西,他就在改变他们的环境,他甚至搞老一套的东西也能取得新的效果。”


  而我们学到的却是用传统的方法运用传统,以熟悉的方法组合熟悉的东西。一个个象在大声疾呼——看我!惟恐世人不知自己设计的是文脉建筑。难道世人非得看到斗拱、大屋顶、菱格窗才能意识到历史吗?


  我们的历史意识太肤浅太泛滥了,而我们缺的正是历史无意识。


  三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意识指与物质相并的人类精神活动内容的总和,然而我们意识的整体却不应当止于此,因为这里有着一个假定:即我们认识到了我们心中的所有意念或者说,只有已为我们所知的意念才是意识。所谓的无意识就是没有为我们的意识所意识到的意识。但是它却确实存在于我们心中。一有某个时机就会不自觉的表现,连本人都意识不到。建筑设计就需要这样的历史无意识。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认识,当回忆一件很久远的事的时候,出现在脑海中的只是一些片段和画面,历史同样如此,以记忆和片段的方式在现代重现。这些片段和画面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场景,历史的场景。


  当你意识到了历史再去做历史地段建筑时,你的头脑已被条条杠杠所束缚,内心充斥着符号和编码,场景就异化成了符号,精神就抽象成了编码。


  罗西在他的《城市建筑》中提到,城市依其形象而存在,是在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社会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同时,场所不仅由空间决定,而且由这些空间所发生的古往今来的持续不断的事件所决定。而所谓的“城市精神”就存在于它的历史中,一旦这种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符号,记忆成为它的结构引导。于是,记忆替代了历史。由此,城市建筑在集体记忆的心理学构造中被理解。而这种结构是事件发生的舞台,并为未来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框架。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
返回列表